(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湖南郴州、江西抚州、浙江丽水等地的乡村,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农产品展销馆,为村庄带来关注和人流,也激活了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个个格局完整的古村落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为一地历史记忆和文脉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也让人们的悠悠乡愁得以安放。

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火热、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告别喧嚣的城市,回到宁静闲适的乡村体验慢生活,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在青山绿水、虫鸣鸟啼中卸下烦恼和压力。据测算,中国乡村旅游接待量在2019年就已超过30亿人次。乡村“慢游”的热度和发展潜力令人刮目相看,其背后正是村落老屋的加速焕新努力,以及由此开启的包括建筑、人文、业态等在内的整个生态体的蝶变。

散落在千千万万个乡村的老屋,历经岁月冲刷和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默默传递着来自时间的讯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加速,不少老屋被闲置甚至遗忘,年久失修下日益破败,不仅埋下了安全隐患,而且影响了人居环境,也制约了乡村的发展。老屋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并非不为人知,但仅资金一项就“劝退”了不少人。老屋数量众多,保护任务重,多属民居和低级别文物,个别转变难成气候,而要成片改造,所需的人力、财力都不是小数目。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老屋资源被重新看见并盘活,成为关键问题。唯有解锁这道难题,才能稳稳接住体验式旅游新需求,也才能接住村民们改善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解剖多地的老屋焕新成功样本,从中探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唤醒沉睡的资源,对打开乡村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022年,实施“拯救老屋行动”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激励,也是鞭策。

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保护。作为一个生命体,老屋也会自然衰老,而且呈加速状态,它们的每一点丢失都将是永失,拯救老屋刻不容缓。但要让保护与利用的这组彼此咬合的齿轮转动起来,单靠单个村民甚至一个村庄的力量尚不足以启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创新金融支持,引导并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探索,浚通资金活水,激活创造活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而提升文化、旅游等资源的开发价值,拓展发展新空间。

只有保护没有发展,终究不可持续。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拯救老屋不该是福尔马林式的死保,只有活化利用,才能让其真正焕发生机。不少老屋因为建造时间过早,并不能很好满足村民们的现代生活需求。在坚持老屋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也应对这些民生诉求进行回应,进行适当改造,提升居住环境与品质。

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老屋新用尽可能多的模式与可能性。以这些老屋资源为杠杆,撬动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等无形资源,将其作为一个共同体来开发,创新尝试多种融合业态,激活乡村发展资源。将商业化开发利用的营收持续用于反哺乡村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也能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日渐明朗的是,乡村旅游赛道日后将日益拥挤。坐拥古朴老屋,主打淳厚古风的乡村间的竞争也将不断升级。只有那些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及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打造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选手”,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照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秀”注定难以长久。不追逐千篇一律的业态,就需要跳出发展民宿等舒适区,因地制宜,开拓发展新思路,而后瞄准目标,保持定力,徐徐图之。为旧时光注入新生机,在四季田野写下崭新希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