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部分地区遭遇“烂场雨”,对小麦收获带来较大影响,引发广泛关注。有没有可能通过品种改良来抵御天灾?除了“烂场雨”,成熟收获期的小麦还有哪些要关注的病害或者特殊天气?如何提前做好防御?围绕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小麦科学知识传播专家团队专家张锦鹏博士。
(资料图片)
光明网:麦收时节遭遇“烂场雨”令人揪心,科学家在选育小麦品种的时候,是否会选育或者已经有可以抵御“烂场雨”的品种?有没有可能通过品种改良来抵御天灾?
张锦鹏:麦收时节遭遇“烂场雨”,容易引发小麦籽粒穗发芽。小麦品种间对穗发芽的抗性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红皮小麦对穗发芽的抗性要高于白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与成熟期和自身的抗性有关。就我国黄淮麦区的穗发芽发生率来说,晚熟品种相对轻一些,红皮小麦的抗性高于白皮小麦,比如美国的小麦多为硬粒红皮冬小麦,一般对穗发芽抗性较白皮小麦要好出很多。我国东北春麦区、西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品种多数是红皮小麦。
相对而言,这3个麦区在小麦成熟期降雨频繁,因此当地育种家已经重视穗发芽这一灾害,在品种选择上偏好选择红皮小麦。而在黄淮麦区的降雨不是经常性发生,加之消费市场和收储企业因对红皮小麦有压价或者不愿收购的倾向,导致育种家逐渐放弃红皮小麦,从而对穗发芽的抗性降低了要求。
在种质资源当中,也有极少数白皮抗穗发芽的资源,或可在将来提升品种的抗穗发芽能力发挥作用。
光明网:除了“烂场雨”,成熟收获期的小麦还有哪些要关注的病害或者特殊天气?如何提前做好防御?
张锦鹏:小麦在临近收获时,除了“烂场雨”,还有干热风、暴风雨气候灾害要注意防范。
干热风是后期高温加空气干燥造成高温逼熟,带来籽粒灌浆提前终止,粒重下降和不饱满的问题,造成减产。暴风雨天气会带来倒伏问题,致使机械收获困难,损失率提高的问题。
为应对以上问题,一般会在灌浆期喷叶面肥和延缓叶片衰老的生长调节剂,来延长小麦叶片的保绿功能,同时提高粒重,保证籽粒灌浆饱满。为应对暴风雨带来的倒伏问题,育种和生产上已经重视选育和推广矮秆抗倒伏的品种,减小倒伏风险。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矮败小麦,大大降低了倒伏风险。
光明网:汛期将至,除了黄淮海地区,其他夏收区应如何做好防雨措施?
张锦鹏:气候异常变化带来降雨的不确定性,因此积极应对“烂场雨”灾害的做法是密切关注天气动态,适当提早收获,躲避不利天气的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注重储存、晾晒、烘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红皮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宣传推广,降低收储和加工企业对红皮小麦的偏见,多向消费者做红皮和白皮小麦营养价值同样高的科普宣传,从品种布局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光明网:龙口夺粮、与汛期“赛跑”,有无科学技术或手段能加速或者延缓小麦成熟期,与汛期错峰?
张锦鹏:技术上,通过布局不同熟期的品种可以降低汛期带来的穗发芽问题。但是我国小麦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都是一年两熟制耕作模式。下茬作物玉米或者水稻要求小麦品种早熟、早腾茬,因此晚熟品种不受欢迎的现状暂时不好改变。
光明网:俗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怎么理解这个说法?小麦什么时候收获产量最高?小麦收获有哪些讲究?在收获过程中,如何减少损失?
张锦鹏:所谓“九成熟”,是指小麦的蜡熟末期,此时是收割小麦的最好时期。如何判断小麦的蜡熟期?取一穗麦穗,搓掉包裹麦粒的麦皮,麦粒已失去绿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黄色,此时麦粒有些发软,划开麦粒表皮,里面呈蜡状。小麦的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蜡熟期。
“十成熟”,是指小麦的完熟期。这个阶段的小麦,秸秆已经完全枯黄,麦粒已经干硬。这个阶段收割小麦,小麦的产量会降低,严重时一亩地能减产100斤左右。
因此,建议小麦收获期适当提前,可以减少机收损失率。我国在农机装备上也非常重视降低损失率的改进,一些改进设计和工艺的收割机已经更新换代,进入生产一线。
光明网:气象专家表示,6月至8月或“旱涝并重”,小麦等作物如何实现“双抗”?如何保障夏粮安全?
张锦鹏:6月至8月是小麦收获、播种玉米或者水稻的关键时期,因此一要抢收小麦,保证颗粒归仓;二要保障下茬作物的播种后及时灌溉,保全苗。7月至8月汛期来临,做好田间排水渠的修建,以防洪涝灾害造成长期淹水的问题。农业农村部也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抓紧调度救灾种子、抗旱排涝机具等物资储备情况;组建常态化应急服务队,组织农技人员和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分区分类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全力夺取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光明网记者宋雅娟、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