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一批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完整活动影像,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记录到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这是继2019年5月、2020年2月后第三次拍摄到这只白色大熊猫的身影。
(相关资料图)
下面这张,是2019年5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照片上能看出,这只白色大熊猫没有了标志性的“黑眼圈”,网友调侃是卸妆后大熊猫的样子。
熊猫区别于其他熊类的特征,就是黑白相间的毛色,为什么这只大熊猫与众不同呢?专家对于可能性,有两种猜测,一是与白化病有关,二是或为毛色基因突变。
白化病与黑色素息息相关。动物体内黑色素细胞内有黑素小体,它含有酪氨酸酶,能够将酪氨酸转化成黑色素。白化动物体内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出现遗传突变,缺少酪氨酸酶,导致酪氨酸无法转化成黑色素,进而干扰了色素的产生或者抑制了色素的分配,造成白化。
白化动物大多发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其中以哺乳类中发现的种类较多,包括白蛇、白龟、白环颈雉、白乌鸦、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狮、白虎、白骆驼、白牦牛等等,不胜枚举,人类也有这样的个体,属于白化病,俗称为“天老儿”。
一般来说,白化病的动物会拥有红色的瞳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曾猜测这种白色大熊猫可能是得了“白化病”。主要就是因为在模糊的照片中,可以看见它的眼睛好像是红色的。
除了白化病,还有另外一种原因会造成动物毛色变淡甚至变白,那就是动物的毛色基因发生了突变。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动物的毛色或羽色是白色的,如北极狐、北极熊白天鹅和白鹭等,它们并不是白化动物,其白色的体色是由显性基因的正常表达。
普通非白化病的白色动物,例如白虎,就是因为一个影响毛发和皮肤中黄色、红色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其应该呈现棕黄色的部位呈现白色,但是黑色的条纹并没有受到影响。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这些动物体内原本负责合成毛发中色素的基因突变后,不能制造相应的色素,失去了色素的毛发也就自然地变淡变白。
李晟研究员表示,这只白色大熊猫还是一个小崽的时候就已经在追踪调查。到现在,它不仅健康地存活了下来,还与这片区域内其他野生大熊猫个体有着正常的交流互动。至于它的白化基因会不会在这个小的种群里一直稳定地遗传下去,并逐渐传播开来,目前还不清楚,需要后续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