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生物界权威期刊《细胞》杂志子刊《当代生物学》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不仅确定了作曲家贝多芬200多年前的死因,甚至还挖出了大艺术家的“家族丑闻”。那是什么机缘使“贝多芬死亡之谜”公之于众?科学家们又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揭开了这长达两个世纪的秘密面纱呢?

答案仅仅是几撮贝多芬本人的头发。

贝多芬的骨灰级粉丝——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特里斯坦·贝格,多年来致力于贝多芬健康问题的研究,试图搞清楚他众所周知的渐进性听力丧失的问题,而在他通过对贝多芬头发的基因组测序后,却有了更多值得关注的发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研究显示,从贝多芬头发上提取的DNA中发现了一种叫做PNPLA3的基因,而携带这种基因片段的人患肝脏疾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不仅如此,如果携带这种基因的同时还有大量饮酒习惯,那肝脏疾病的发生概率更会飙高,而结合历史上的描述,贝多芬确实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通过他与朋友的书信往来就可以证明。

此外,贝格博士还在贝多芬的发干(头发露在外面的部分)发现了乙肝病毒的DNA,表明贝多芬极有可能感染过乙型肝炎,而乙肝也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合以上的研究得出结论:一是先天不足,携带肝病易感基因;二是生活方式,常年酗酒习惯;三是健康因素,患过乙型肝炎。用贝格博士的话来说,贝多芬56岁患上肝硬化而导致身亡,确实是不足为奇。

而除了发现贝多芬肝病的死因外,这次基因组测序还牵出了一桩“家族丑闻”。当研究人员把贝多芬的Y染色体与当今贝多芬家族后代五位在世成员的基因进行比较时,发现居然无法匹配,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也就意味着在1572年到177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段,贝多芬的父系祖先分支曾发生过“额外父系”事件。也就是说在贝多芬的女性祖先之中必然有至少一位曾婚内出轨并生育,使得贝多芬家族血统中留下了其他人的基因。

科学家们通过对贝多芬“严肃八卦”的讨论,不单单是确定他的身世和情况,更是向大众证明基因组测序的更多可能性。

人类基因组的信息浩如烟海,在做DNA鉴定时,技术人员不会把这些信息全部检查一遍,而是会着重寻找那些能代表个体差异的关键标识,例如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指在单个碱基对上出现的差异。而有些情况下,这些差异也会改变基因编码对应的氨基酸,导致蛋白质中的单个氨基酸出现差异,即SAP(单氨基酸多态性)。简而言之,如果能够分析样本中的蛋白质成分,找到出现氨基酸差异的地方,那么它也会和核苷酸差异一样,具有成为个体“特异标签”的潜力。

而无论在刑侦现场还是考古遗迹,头发都是最常见的生物样本之一,正是因为构成头发骨架的角蛋白及角蛋白关联蛋白性质非常稳定,可存留多年,并且研究者通过一系列比对研究发现,头发中发现的SAP信息能够很好的预测基因组存在的SNP信息,准确率可高达98%,这也就回应了大众对于“是否能够通过头发对古人进行基因分析”的质疑。

仅仅用头发便可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科学界确实是个让人欣喜的发现,但在伦理学上,却让人不得不感到恐慌,人类基因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基因歧视问题如何得到解决?基因信息被滥用的风险是否存在?这些都是人类进入基因时代必然会发生的大事件。

这些不仅仅是对基因技术的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探讨,更是对未来人类价值和存在方式的争论。国家已经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基因隐私权法》、《遗传信息无歧视法》、《遗传信息转让法》等进行规范,而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我们也要提高基因隐私的重视程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甚至人身安全。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田埂

审核:陶宁(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