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年已经到了谷雨节气了,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马上就要进入夏季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春季还没过够,还是更加期待夏天的到来呢?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每月大概向北移动8个纬度,因此从清明到谷雨这半个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了4个纬度(约444千米)。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远小于海洋,所以春季陆地增温速度更快,在这半个月,我国平均温度15摄氏度线从长江流域向北狂奔约1000千米到达华北北部,日平均温度10摄氏度线自太行山脉往西狂奔约1000千米,到达河西走廊,敦煌和玉门关的日最高温度都超过了20摄氏度,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了。

谷雨于每年的4月19-21日之间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到了谷雨节气,全国气温回升加快,即使有冷空气,最低温度也很少能降到冰点以下了。


【资料图】

春季这个时期,北半球大陆整体增暖,青藏高原增暖也非常明显,增暖的青藏高原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段安民, et al., 2018; 段安民 and 张萍, 2022);同时,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增长;在中南半岛西南部的安达曼海,亚洲季风正处于爆发的关键时间。这些共同推动北半球大尺度风系向北推动,来自热带的暖湿水汽可以到达更北的区域,与依旧有一定强度的冷空气相遇,在江南地区形成江南春雨,而北方依然降水稀少,所以“春雨贵如油”,但是降雨量明显比之前更多。

北方地区这一时期的降雨大多与蒙古气旋有关(张尚印, 1989),蒙古气旋也被称作北方气旋,发源和发展于蒙古中部和东部高原地区,在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张尚印, 1984)。春季之所以蒙古气旋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偏南气流较强,与北支西风带气流合并,容易引起斜压系统发展。

配图来自图虫网

蒙古气旋强烈发展的时候,除了带来大风和沙尘天气,还会给气旋中心和偏南部地区带来降水。降水的水汽除了一部分来自南支西风气流,还有来自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的南支气流。在我国中纬度地区南北冷暖空气汇合,带来春季阴雨天气。

谷雨这个名称取“雨生百谷”之意,看得出来,包含了过去数千年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般这个时候,全国从南到北都已经一片苍翠了,万物生长,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落,百谷生,如果降水及时且充足,各种谷类作物就能茁壮成长。

在谷雨时节,我国江南地区还处于江南春雨期,多阴寡照,风雨中打落春天的花朵,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所以南方地区花落会引起很多人的春愁和伤春,而对于北方而言,“一场春雨一场暖”,如果下一场透雨,要赶紧趁着墒情播种。“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种棉家家忙”,说明这个时候是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不过“春雨贵似油,连下三场天不收”,如果下多了也不利于农业(林之光, 2003),因为北方长时间阴雨,会造成地温较低,影响到植物的返青和春作物的播种,尤其是当植物刚发出嫩芽,果树鲜花盛开,蜜蜂飞舞之时,几场阴雨下来,温度降低引起“倒春寒”,农业的损失就会比较严重,这在东北地区尤为明显。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如果天气系统较强,还容易引发冰雹天气,那可能一年的收成就毁于一旦了。

24节气是按照太阳运行的位置来确定的,依据24节气来划分季节,每年基本固定,算的上是天文意义上的四季。气象上的四季标准与之并不相同,气象上四季气候标准是张宝堃先生最早讨论的,1934年,他在《地理学报》杂志发表了文章《中国季节之分配》,指出10 °C是冬季和春季的划分界线,10°C以上为春季的开始,高于22°C为夏季的开始,从22°C以上稳定降到22°C以下时作为秋季的开始,这个标准一直沿用下来作为我国各地四季的起始时间。

看得出来,按照气象标准,我国各个地区进入四季的时间并不相同,南方更早进入春天和夏天,而北方更早进入秋天和冬天。谷雨时节,我国华南地区早已经进入夏季了,至少早一个节气。而中原和北方地区日最低温度还会时不时低于10摄氏度,早晚还是比较凉。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已经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了,也是春季最美好的时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今年美好的收获,大家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段安民, 肖志祥, 王子谦, 2018.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 [J]. 大气科学, 42(04): 755-766.

段安民, 张萍, 2022.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年际变率及其驱动因子 [J]. 大气科学, 46(02): 455-472.

张尚印, 1989. 春季我国北方气旋的活动与降雨的关系 [J]. 大气科学(02): 247-251.

张尚印, 1984. 北方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及其发展的天气学分析 [J]. 高原气象(03): 83-89.

林之光, 2003. 春雨贵如油 多了也发愁 [J]. 科学新闻(11): 48.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魏科

审核: 崔国辉(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