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科技关键词。
整理/新媒体编辑 段大卫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相关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 载人航天
▲ 中国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示意图(图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时间回到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当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这次长达半年的出差,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驻天和核心舱。
2022年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7月2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2022年10月31日,当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空间站建成,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
载人航天的故事,将在宇宙中继续熠熠生光。
关键词:探月探火
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人类取回了21世纪的第一批月球样品;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基于我国探月探火任务所获数据和样本,国内外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关键词:深海深地探测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此,人类探索万米深渊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新平台。
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 ”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蛟龙”号(图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想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探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井!也就是向地球内部打一口科学钻探井,让人类看到地球内部数千米甚至上万米。
2014年4月1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在位于松辽盆地的松科二井现场实施开钻作业;2018年6月2日,“地壳一号”以完钻井深7018米的成绩创下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获得的岩心,为我国科学家建立地球演化档案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为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它还可以帮助探究距今1.4亿年至6500万年期间,即白垩纪时期重大地质事件、烃源岩的生成与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奥秘。
关键词: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是“国之重器”,是计算机界“皇冠上的明珠”,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在航空航天、地理探测、大型飞行器设计、新型药物筛选、巨型工程建设中均有广泛应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形成了天河、曙光、神威等系列的超级计算机集群,目前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过去10年,我国超级计算进入自主创新辉煌发展的时期,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从千万亿次到亿亿次,再到十亿亿次乃至更高速度的跨越,不断攀登世界超算之巅。
(图源:视觉中国)
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成功部署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广州、长沙中心,每天计算研发任务超过15000项,有效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
由天河超级计算机创新带来的国产“飞腾”处理器、“麒麟”操作系统发展壮大,引育信创产业新动能,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筑根基。
关键词:卫星导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以来,在全球范围提供优质服务,兑现了大国承诺,同时也推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持续保持稳定高速增长态势,产业生态范围进一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量子信息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模型(图源:视觉中国)
量子信息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测量坍缩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提供了无法被窃听和计算破解的绝对安全性保证,可应用于保密通信领域。
量子计算是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信息的新型计算模式,具有远超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可应用于天气预报、药物研制、交通调度、保密等场景。量子精密测量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是原子物理、物理光学、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技术。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并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7月27日,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我国也将继续大力发展量子信息科技,加强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图源:视觉中国)
2023年初,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号机组、海南昌江核电3号机组穹顶先后成功吊装,电影《流浪地球2》的热映也将核能话题带上了热搜,“国家名片”“科幻照进现实”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为5578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23台,位列世界第一。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已超过3万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在世界核电运行者协会(WANO)公布的全球核电机组综合指数排名中,中国名列前茅。
从“艰苦开荒”到“国之光荣”,中国核电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按计划,到2035年,我国大陆地区核电装机有望达到2亿千瓦以上,占到全国发电量的10%-15%。在全球碳约束的大背景下,核电正在成为全球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发展核电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飞机制造
提到大飞机,就必须提到C919。C919承载的,是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国产C919大型客机(图源:视觉中国)
2015年11月2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总装下线。这不仅标志着C919首架机的机体大部段对接和机载系统安装工作正式完成,已经达到可进行地面试验的状态,为下一步首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相比于已经在天空中翱翔数十年的A320和B737,中国的C919是这个领域的新来者。C919的命名颇具深意,“C”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代表“China”,也恰好与“空中客车(Airbus)”和“波音(Boeing)”的字头构成顺序排列。第一个“9”代表“长久”,后面的“19”则代表最大载客可达190座。C919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以及布局民航客机市场,实现研制成功、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的战略重任。
关键词:人工智能
(图源:视觉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实现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历史跨越。十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奋发向上,从“科技创新”到“专精特新”,从“专精特新”再到“单项冠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十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厚积薄发,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从“成果转化”到“赋能应用”,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原始创新和赋能发展谱写了宏伟画卷。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