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宇宙中可见物质的主体,占据了整个宇宙可见物质的99%。为啥说是可见物质呢?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宇宙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不可见物质,即暗能量和暗物质,这两种物质占据了整个宇宙质能的约95%。
今天我们不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说说活跃在我们视界的恒星。
(相关资料图)
恒星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诞生期、成熟稳定期、衰亡期。诞生期和衰亡期占恒星总寿命比例很小,成熟稳定期占据了恒星生命周期的90%以上。这段时间的恒星叫主序星阶段,主要活跃着红矮星、橙矮星、黄矮星、蓝矮星等恒星。
有人认为还有褐矮星,但这种恒星由于太小,核心压力和温度无法点燃氢核聚变,因此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我认为不应该在恒星里算账。
这样,真正发光发热辐射太空的恒星就主要是指红矮星、橙矮星、黄矮星、蓝矮星等恒星了。这些恒星种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恒星的质量和光谱,总体上说,质量越大的恒星亮度就越大,因此恒星的光谱类型与恒星质量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们把恒星光谱类型划分为七大类,即:O、B、A、F、G、K、M。当然,每个光谱类型有一个幅度范围,因此科学家们又把这些大类每一类分出10个次型,用0~9阿拉伯数字标注,如A1型或G2型等等。
这样就形成了以太阳质量为倍数的恒星质量与光谱关系,按从小到大排列:M型光谱的恒星是指质量最小的红矮星,其质量跨度在太阳的0.08~0.5倍之间,表面温度约为2000~3500K,颜色为红色,亮度约为太阳的4%;K型光谱的恒星是橙矮星,质量在太阳的0.5~0.8倍之间,表面温度约在3500~5000K,颜色为橙色,亮度约为太阳的40%。
再往上就是我们太阳所属的光谱类型了,即光谱为G型的黄矮星,质量在太阳的0.8~1.7倍之间,表面温度约在5000~6000K,颜色为淡黄白色,亮度在太阳0.8倍到6倍之间。我们的太阳属于G2型光谱。
再上去就是蓝矮星了,就是比黄矮星质量要大的恒星,分了四个光谱档次,即F、A、B、O型。这部分恒星就是中大质量的恒星了,少则太阳质量数倍,多则数十倍甚至200倍,表面温度在7500k以上到60000K,颜色从白色往上到蓝白色,乃至蓝色,亮度为太阳的数万倍到140万倍。
由此可见,质量越大的恒星,温度越高,亮度越高。但恒星的寿命却与质量恰恰相反,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
由此恒星寿命差距拉开得很大,寿命最短的只有数百万年,最长的有数万亿年。这是因为恒星质量越大,核心压力和温度就越高,氢核聚变反应就越激烈越狂野,燃料消耗得就越快。恒星核心燃料一旦告罄,就到了演化的末期衰亡阶段。
恒星的死法也是质量越大越激烈,一般太阳质量0.5倍以上的恒星,到了末期都有可能引发氦聚变,最终反应到碳结束,这样会导致星体膨胀,成为红巨星,外围气体散尽到太空后,核心会留下一个很小的白矮星。
而大于太阳质量8倍的恒星,演化末期内部会发生热核失控,引发超新星大爆炸,最终或被炸得粉碎飘散在太空,或留下一颗中子星;大于太阳质量30~40倍的恒星,超新星大爆发后核心留下的是一颗黑洞。
今天我们就不展开说恒星死亡之壮烈,主要说说科学家为啥那么看好红矮星,认为红矮星是生命的摇篮,或者说生命的最终归宿。
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原因。
第一,红矮星寿命最长。
恒星,是生命获得能量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没有恒星就没有生命,更没有智慧和文明的出现。而生命和文明是需要时间来孕育的,就像太阳和地球年龄已经46亿岁了,生命虽然也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发展和进化,但智慧和文明依然很稚嫩,人类的活动范围还主要是在孕育我们的地球,以及在地球的附近转悠,飞出太阳系更是个梦想。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寿命在100亿年左右,现在年龄已经到了中年,46亿岁了,还有50多亿年就会寿终正寝了,那时,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直径扩张到现在的200倍左右,边缘正好到了地球轨道附近,地球很可能被太阳的烈焰气化吞噬掉。
这时候,整个太阳系已经七零八落,生命早就不复存在了。研究认为,太阳从现在开始,顶多还能支持生命存在10亿年,10亿年后,太阳的亮度要增加10%,那时候地球会海枯石烂,早就不宜居了。
人类是否能够发展到星际文明,逃出太阳系在其他恒星系统或星际空间继续生存,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生命的孕育和文明的发展提升需要稳定的空间环境,因此恒星寿命和稳定期是生命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红矮星是质量最小的恒星,根据恒星寿命规律,其寿命最长。按质量和光谱划分,最大的红矮星以太阳质量0.5倍封顶,寿命可达500亿年;较小些的红矮星,寿命都在1000亿年以上;更小的红矮星寿命甚至可达万亿年乃至数万亿年。
红矮星的超长寿命,给生命和智慧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机会。就是人类在未来无法在太阳系待下去的时候,必然要寻找其他的星际安身之地,最有可能的就是会寻找一颗红矮星,依靠那里的稳定能量继续繁衍生息。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叫比邻星,就是一颗红矮星。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的八分之一,寿命可达1000亿年以上。科学探测发现,这颗距离我们4.22光年的弱小恒星有3颗行星相伴,其中两颗处于宜居带,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第二,红矮星是宇宙中存在最多的恒星。
在我们银河系有约4000亿颗恒星,其中像我们太阳这样的黄矮星约占10%,比太阳质量大的恒星总量只有约3%,比太阳质量小一些的橙矮星约占12%,其余的75%就都是红矮星了。
观测发现,距离太阳最近的10组恒星中,就有9颗是红矮星;围绕着太阳较近的50颗恒星中,有80%以上为红矮星。
进一步科学考察发现,以太阳为中心的1500光年内,不同光谱类型的恒星数量约为:B型星占1%,A型星占1.5%,G型星占13%,K型星占20%,M型星占56%,根据光谱与质量的关系,红矮星占据了绝大多数,与上述估计相当。
宇宙中有如此众多的红矮星,且寿命超长,生命和文明不在这种地方孕育发展,似乎有些天理不容了。
第三,红矮星有长久的稳定时期。
生命孕育需要一个较为安逸的环境,但早期的科学研究认为,红矮星并不适宜生命孕育繁衍,当然也就不适宜文明孕育和发展了。
理由是:红矮星质量小温度低,如果一颗孕育生命的行星要在这种小质量恒星的宜居带,就必须距离恒星很近。所谓宜居带就是恒星辐射到行星的热量,正好适宜液态水的存在,也就是行星气温要在0度上下一个适宜的区间。
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有一颗处于宜居带的行星叫比邻星b,距离主恒星就只有约700万公里,只有地球到太阳的二十一分之一。由于这种距离,必然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行星公转速度必须非常快,这样才不至于被恒星引力拉入怀抱;二是会被恒星引力潮汐锁定,就是一面一直向着恒星。
比邻星b就是这样,公转周期只有11.2天,而且已经被比邻星潮汐锁定,一面受着恒星的炙烤,另一面永远背着恒星,沉浸在黑暗和酷寒中。
还有一种理由就是:红矮星在生命周期早期,一般以耀星的形式出现,就是表面极不稳定,会经常爆发出巨大能量的耀斑,这种巨大能量爆发在太阳身上要十几二十年才会有一次,而红矮星身上却是几周就会发生一次。
这样,这种巨大的能量辐射袭击距离很近的行星,不可能让生命和文明得到孕育。
但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跟踪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和认知:即便红矮星的行星被潮汐锁定,只要这颗行星有大气层,大气的流动能够传递热量,即便永远黑暗的背阴面也会有温暖;而红矮星度过早期的狂野阶段,后面有大把的时间处于稳定成熟期,这个时期比太阳类恒星长很多很多,足够生命的孕育和文明的发展。
由此,比较之下,现在的科学界,尤其是天文学家和宇宙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宇宙中最适宜生命和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或者说宇宙文明的最终归宿,就非红矮星莫属了。对此,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