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季,树叶凋零,和树叶一起凋零落地的还有成堆的橡子。捡拾橡子不仅是城市孩子的一大乐趣,同时也是自然爱好者们的喜好。造型各异的果子收藏起来有一定的成就感。

或许你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它们的形象在各个动画中也被广泛运用,比如说在《冰河世纪》中,松鼠抱着巨大号坚果的就是一颗大橡子。或者在吉卜力动画《龙猫》里,主角姐妹俩就在他们的院子中捡了很多树的果实,其中一大半都是橡子。


(相关资料图)

橡子是个啥?

所以橡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用不严谨的视角,或者说从广义来讲,橡子壳斗科植物果实统称。所以壳斗科植物又是个什么东西?里面的成员,我说几个名字,大家肯定很熟悉。比如说我们常吃的板栗、锥栗,或者是苦槠豆腐用的苦槠,而我们喝的红酒所用的塞子正是利用栓皮栎的树皮做成的。

这个家族最有特点便是每个坚果上有个“小帽子”,我们这些“帽子”叫做:壳斗。壳斗其实是总苞片发育过来的,总苞片是保护花的结构,在壳斗植物中,保护花的总苞还会继续保护果实的发育,直到果实的成熟。

壳斗科植物种类丰富,在国内一共有300多种,其中一共有七大类,其中常见的就有五类,若是单看果实的话,这几类就没啥太大差别,辩别它们的办法还得回到起点,去看它们的“帽子”。它们的壳斗,有的扎手,有的光滑,有的是一圈圈的环纹。除此之外,再加上果实的数量的特点,排列组合一下,这几类就能很好区分开来。

我们最熟悉的是板栗,归在栗属中,壳斗把果实包裹起来,扎手得很。果实在枝上分布得散。

最常见的是栎属,它们的帽子千奇百怪,有的光滑,有点像炸毛,但总归不扎手,在枝条上也不扎堆生长。狭义上说,橡子特指栎属的果子。

青冈属的帽子像一层层环形瓦片往上叠,称之为环纹,即使果实大小不一,这个特点是不会变的。也是一两个在各个枝条上散布

柯属就像是把栎属的果实串成烤串——十几个果实密密地挤在一个枝条上。

锥属,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舒服,它们的果实大多也是成串的,它们更像是将栗属的果实串成串。

橡子的艰难求生路

既然橡子是植物的种子,那它们就要考虑到怎样将橡子传播出去。其实壳斗科植物并没有特别厉害的传播手段,他们高大的树木便是他们主要的策略,填满沉重种子的橡树在秋风的摇曳下,就像一个弹弓一样,把种子给甩出去。而圆润坚硬而有弹性的橡子还会在砸到地面后反弹起来,进一步前进。但这种传播手段还是非常的有限,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要把种子传播的多么遥远。野外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橡树成片成片地生长成一片树林,生态学中我们把林子中占主体的植物叫做建群树种。

相比在传播策略上花心思,它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营养花在了种子本身上。橡子在落地之后,不用花太长的时间便能够生根发芽。有时候是初秋的时候,入冬之前,便能成长成一棵小树苗。第一年的冬天非常艰难,多数年会在这个时候死亡。能够成功越冬少之又少,又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更是微乎其微了。如果落地后未能顺利发芽,过冬之后还有机会,只是发芽率又下降一大半。

既然说他们的种子营养丰富,那肯定是免不了有各种动物来觊觎,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自己非常喜欢吃炒板栗(一旦嗑上就停不下来了),有些地方还会将壳斗科果实进行深加工(比如说江南地区的苦槠豆腐、陕西的橡子凉粉)。

当然,要说壳斗果实的大冤家,还得归松鼠莫属。(也有一些其他的啮齿类动物来分杯羹)。除了当下就会取食橡子以外,还要为缺粮的冬季做好准备。它们会挖取个地洞将采集到的这些种子藏起来。一般来说,“私藏”种子的地方并不唯一,“狡兔三窟”松鼠们也得多藏些洞。不像冷血动物,松鼠并不会整个冬天都在睡眠,经常会睡到一半爬起来,去将藏起来的橡子挖出来,饱餐一顿,然后接着睡。等冬天过去之后,这些橡子可能并不会被吃完,或者说松鼠一开始就把过冬储备的橡子量超过他自己真正需要的量。等到开春,谁还吃“陈粮”呢?那么必然有种子被落在地里被遗忘,这些种子侥幸躲过一劫,到春暖花开还能继发芽。

面对这些偷吃的家伙,难道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吗?难道就能只能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他们的壳斗形态都不大一样,这倒与他们的防御机制有一定关系。像我们所吃的板栗他们的壳斗非常的刺而且坚硬,让那些想要垂涎的家伙难以下手。一些柯属的壳斗会把果实严严的包裹起来,而那些果实裸露在外面没有壳斗保护的种类来说,它们更多在果实里下毒。比如来点单宁将果实变涩,或者说有什么更加难以下咽的物质,甚至有些毒性。所以大多时候这些果实都不能直接食用或者我们得进行深加工才能进肚子里。

橡子之路甚是艰难,从它成熟开始,就面临各样的危险环境,最终能顺利生根发芽的不过九牛一毛,而城市中的橡子们最终逃不过人类爱好者的收藏——将它们捡拾起来,摆放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作者 | 叶峥嵘

审核 | 王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