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大姓之一的赫舍里氏现在姓什么?起源于哪里?这个姓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
历史起源
赫舍里是满语的汉文音译。原义一说为河名,一说为部落名。有文字记载可上朔至金朝。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赫舍里——金朝时译为“纥石烈”,清朝有写为“黑舍利(黑读赫)”“赫舍哩”等不同写法,《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一译为“赫舍里”,作为满洲之统一写法,世居哈达、辉发、佛阿拉、伯都讷、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等地。多冠汉字姓何,还有高、康、赫、张、芦、贺、索、英、郝、黑、普、李、满。
【资料图】
希福巴什克后裔汉字姓“康”,见在辽宁省凤凰城;一等公索尼后裔汉字姓“何”、“李”。自是族内外通用之。
赫舍里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舍里,满族望族后姓,清初188户,世居都英额、和多穆哈连、斋谷、哈达、叶赫、辉发、黑龙江、乌喇、沙尔虎、瓦尔喀、札木库、塔山堡、哈尔敏、长白山、赫席里、白河、赫舍里河、特分、雅兰、佛阿拉、马察、绥分、讷殷江、诺尔、瑚普察、松花江、胡兰、浑春、雅尔湖、滹野、尼马察、德得合村、雅哈和罗、阿库里、拖克索村、阿克坦村、锦州、果尔敏街、额尔敏、白都讷、费尔塔哈、蜚悠城、查哈尔、巴喇雅村、象山、何殷村、石巴尔台、完颜、索伦、库库奇特、山端村、苏完哈达、恭伊路、公村、努尼村。
多冠汉字姓何,还有高、康、赫、张、芦、贺、索、英、郝、黑、佟、普、满、李。蒙古有此姓,世居库昆地方,锡伯族有此姓,均与满族同源同宗。此姓氏最为古老,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纥石列和金旧部“纥石烈”,以部为姓。其姓氏金朝著名人物有:金朝右丞相、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宰相、金源郡王纥石烈良弼。
关于此姓氏的起源,一说赫舍里为河名(古河流大帝歇黑水大乌苏河。在今辽河至牡丹江一带),因以为姓,是满族一姓氏;另有说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为姓;两说出处不是一源,前者出于清朝《八旗氏族通谱》,后者是其他史述所写,未查到两说之各自根原,当都有其所据,应该都对。后期以墨里古达(好像是小名)首的正白旗家族分家,满族上层戏称“墨格赫舍里”。
另一家以穆卡机布(好像也是小名)为首的投靠西林觉罗(正蓝旗)家,自称“穆格赫舍里”。另一部分以阿布鞑为首,因阿布达(鞑)娶了截喀杭的女儿僧格林切,还称原姓。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赫姓宗族
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
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