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人道可言。其实,春秋时期的战争,涌现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刷新了人们的三观,比如晋楚邲之战。

三百多年的春秋舞台,主要是晋国和楚国的中原争霸。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出军队救援,双方在邲地展开争夺,这便是历史上的邲之战。邲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后,两国之间第二次重大较量,战争以楚军胜利告终,楚庄王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场战争虽然颇有意义,但是史料上连双方的参战兵力都无详细记载,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这场战役让后世吃惊的是,作为失败者的晋国人,在逃跑的过程中,竟然三番两次得到胜利者楚国人的帮助,刷新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

逃跑过程中,晋国人有的战车陷入泥坑不能前进,于是,追赶的楚国人停下了脚步,告诉晋国人应该抽出车前横木,晋国人得以继续逃跑。可是没跑多远,晋国人的马盘旋不前,于是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并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靠着楚国人的帮助,晋国人最后顺利逃了出去。

更让人诧异的是,逃出去的晋国人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主要是因为楚国人的逃跑经验丰富”。《左传》对这件事也有详细记载,“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春秋时期的战争有礼仪规则,犹如现代的竞技赛场,当时诸侯国是同姓宗亲,都是一家人,有了矛盾可以在规则范围内“打架”,没必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到了春秋后期,礼仪崩溃,战争不再有温馨的一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