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30-34岁和35-39岁这两个结婚年龄段的占比,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若以30岁为界来看,30岁以及以上人群占比合计达到了48.2%,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个百分点。种种信息说明:国人结婚年龄不断增大,在这背后,到底是哪些婚恋观念在变化?

与恋爱时的风花雪月不同,情侣步入婚姻殿堂,难免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结婚越来越晚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困扰年轻人的现实挑战。尤其是较高的房价和生育儿女的成本,让很多人颇感沉重。在不少人看来,因为经济压力巨大,结婚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既然如此不如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等自己的财务状况好一些了,再考虑结婚的事情。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晚婚甚至不结婚,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在不少大龄单身者口中,“没遇到合适的人”是应对家人催婚的“标准答案”。不同人对人生的规划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年轻人的择偶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婚姻大事,有了个性化的理解,这也可能导致平均婚龄增大,形成一个“晚婚”群体。

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平均婚龄增高、结婚率下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所谓“单身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类似现象,并不意外。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曾描绘这样的场景:“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有所作为”。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未来也会进入“单身社会”,但不少年轻人已经接受晚婚甚至不婚的可能性,而且不会为之过度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权实际上变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之类的规矩,限定自己的人生,或者臧否他人的生活。而年轻人的婚姻状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从社会层面而言,婚姻并非个人选择那般简单,它会带来诸多社会效应。

从现实层面来说,如果真要解决国人结婚越来越晚的问题,社会能做的就是让那些渴望结婚却困于现实无奈的人,获得一定的支持与保障。比如,不少大城市都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尽量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难题。还有不少地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尽力消除“天价彩礼”对适婚青年的阻碍。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帮想结婚而未婚者建立进入婚姻的现实基础,让他们更有面对婚姻的底气,以及对生活的获得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