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刚参加过高考的年轻人,填报高考志愿无疑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屈指可数的“紧要处”。
2023年度的高考录取工作陆续展开,一时间,诸如《(某高校)土建类专业招生“遇冷”,土木工程是“夕阳”专业?》《“火爆”专业不火了,为什么?还办不办?》《计算机法学火爆!外语类遇冷!(某省)2023普通类常规批“洗牌”》之类的新闻,引发关注。还有人汇集了全国139所高校某专业的投档位次数据,谓之“悬崖式下滑”。
个别不负责任的大V和咨询机构往往把“好专业”捧上天,对所谓的“差专业”一踩到底,这类言论一旦形成舆论,不但左右考生的志愿填报,还将影响高招录取。
万物皆有因果。高招录取,专业之间几家欢乐几家愁,也是因果链条的结果。志愿填报前有舆论造势,专业投档分数线立竿见影,对明年的填报志愿将造成更多影响。当网络大V和填报志愿咨询机构区别对待专业,让受众特别是未来的考生强化专业“好坏”的刻板印象,未来专业投档更要被牵着鼻子走。
在一些网络大V和填报志愿咨询师眼里,所谓的“好专业”,不过是当下容易就业的专业;所谓的“坏专业”,无非是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专业。他们用直观的经验给考生指路,这样的经验确有可取之处,但填报志愿关系到考生未来的人生之路,以一时的就业难易作为选择标准,恐怕是缺乏理性的。
一个理性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既要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和忠告,更要学会为自己制定评判世界的标准。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填报志愿,评判一个专业的“好坏”,需要用科学的尺度作审慎的判断,兼顾考生个人兴趣和未来择业空间。
兴趣是内在的和相对恒定的,一个人的舞台有多大,事业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填报志愿,归根结底是考生个人的事务,他们纯然的兴趣最值得尊重,应将个人兴趣作为专业选择的一个尺度。当专业选择和个人兴趣相一致,可以刺激考生的学习、工作和创造的积极性。相反,兴趣的缺席,再好的专业,也未必真正适合他(她)。
填报志愿,除了遵循兴趣原则,还应兼顾幸福原则,幸福意味着学校和专业选择的功利取向。兴趣是纯然的偏好,但专业选择涉及考生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仅凭一时热情填报志愿未必真的理性。幸福包括即时的幸福和延时的幸福,理性的志愿选择,要综合两种不同类型的幸福,在“倾听”个人眼下的感性欲求之余,更要做好不后悔今天的志愿填报的心理准备。为此,需要大V和咨询机构本着对考生终生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的理性引导填报者的理性选报。
时下一些网络大V和咨询机构的高考志愿填报建议,更多依据的是近几年的专业投档和就业率变化曲线,这样的建议虽然包含着技术成分,从表面上也具有参考作用,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假若所有考生都按照这样的建议填报志愿,少量专业被挤得“水泄不通”,众多未被推荐的专业被人为冷落,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将造成多大的伤害?有的大V、自媒体将个人的好恶加给公众,把他们看轻的专业踩到地上,恨不得让一个专业彻底消失,这样的“个人尺度”更值得警惕。
填报志愿中的专业咨询,应摒弃专业优劣论的门户偏见,尊重考生的个人兴趣,了解其所擅长的知识领域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憧憬,提供理性和负责的建议。把个人的“脑中图像”当作“模板”,这样的专业“好坏”鉴定恐怕只是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