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压力是近视“元凶”

在甘肃某乡镇经营着一家眼镜店,陈明(化名)对当地农村孩子视力健康状况持续关注。


【资料图】

他所在的乡镇是河西走廊东线的一个商埠重镇,常住人口超过4万人,辖区内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5所以及多个教学点、幼儿园。目前在校学生8000人左右。

了解到农村眼视光行业服务落后的局面,2013年,陈明在外学习验光配镜技术,在该镇开了第一家眼镜店。10年后,镇上已有了8家眼镜店。

看似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陈明却说,店里的生意没有受到影响,节假日配眼镜的人挤满店面。

他分析,当下有配镜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专业技术和替近视患者着想的服务是近视人群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近视人群正在快速增加。“有部分顾客是以前近视了没重视、现在首次来配镜的,更多的是新发现近视的青少年”。

陈明还经常受邀去一些学校为在校学生免费提供视力筛查服务。他说,在学校筛查,验光环境不同,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数据仍清晰显示,孩子的近视率在逐年攀升——该镇小学高年级学生近视率约为50%、初中生近视率约为60%、高中生近视率接近80%。

教育部在2019年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超过90%。

在公众的传统印象中,农村孩子的近视率远低于城市孩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农村孩子的近视率大有赶超之势。

学校老师观察到近视趋势也是如此。在镇上一所小学工作了10多年的李老师发现,三年级是一道“分水岭”,此前,一个班50多名学生会有两三个“小眼镜”。一到三年级,“戴眼镜”的孩子可能会达到1/3。

李老师的儿子也是在三年级近视的。她专门带儿子到兰州做了全面检查,确诊的那一刻,她难受得哭了。

“屈光状态是不太可能会逆转的,只要戴了眼镜,这辈子就很难摘掉了。”李老师对孩子近视深感痛心。

上课时,她会一遍遍提醒学生注意坐姿;课后,她带着大家跳绳、掷沙包,调节视力;布置家庭作业时,也会适当减量;观察到有孩子眯眼睛看黑板,她会主动联系家长说明情况。

到了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近视已经“司空见惯”。当地几位高中教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班上近视的学生少,他们把近视学生的座位调到前排,现在,在教室放眼一望,几乎没人不戴眼镜。

有教师直言,学业压力是近视“元凶”。他指出,目前,农村孩子的学业压力不亚于城市孩子,甚至要多于城里孩子,从校领导到教师、家长、学生,人人都很“卷”,“一天10多个小时都在学习,近视防控无从谈起,而且孩子们大多在小学、初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到高中阶段已经纠正不过来了”。

有的地方学龄前儿童也要写字,手指骨骼没长健全,导致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时必须歪着头凑近作业本才能看到笔尖,影响视力,且形成一生的书写习惯。

身为孩子近视防控的第一守门人,家长对孩子发生近视和近视进展同样无能为力。镇上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二孩妈妈说,她在发现大女儿近视后,对小儿子的视力健康格外关注。儿子写作业时坐姿不端正,她都忍不住去吼。

然而,她平常还要忙店里的生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她也不清楚,加之学业压力确实大,最后,她的儿子还是和姐姐一样戴上了眼镜。

近年来,青少年使用各种电子产品频率过高、时间过长等问题,加快了近视的形成。

自开店以来,陈明自学电子表格函数,为每位顾客做视力档案,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他观察到,疫情期间,因为上网课、长期注视电子屏幕等客观因素,孩子们近视度数涨得比较快。

农村孩子近视率呈赶超城市之势

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也导致农村孩子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加速赶超城市。

陈明举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很多人都住楼房,孩子到家后不愿意下楼,几乎都是在室内看书、看电视、上微信、玩抖音、玩快手,户外活动少了,望远时间短了,视距不够,经常近距离用眼。

“缺少自然光也是造成近视的原因之一。”陈明说,孩子大多时间在室内,自然光接受时间欠缺,多巴胺分泌不够,视力就容易变差。

村镇一天到晚也灯火通明,让白昼和夜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陈明说,根据递弱代偿原理,灯光强了,视力自然就退化了,以前,很多老人都能就着煤油灯穿针,而今,年轻人都做不到了。

陈明还认为,近视与留守有关。“镇上六七成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在带,老人盼着孩子不出门,用手机把孩子拴在身边,老人不用担风险,心里更踏实。”

校内,李老师也注意到,爷爷奶奶普遍关注不到孩子的心理,孩子会因为无人沟通、缺爱,变得不合群,课后不愿意出教室去玩。

爸爸妈妈更重视子女教育、健康问题,但因为长年外出、知识受限等客观原因,有些做法起了反作用。

在对待孩子近视的问题上,陈明就常常见到,有些已经近视的孩子的家长,将孩子提出戴眼镜的需求当成是孩子追求时髦,予以粗暴拒绝。有些家长知道孩子确实近视了,但是对戴眼镜不了解,比较恐惧,不及时检查与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以消极拖延的方法,尽量让孩子迟戴眼镜。更有人错误地认为,戴眼镜只能使人的视力越来越差。

“这些情况都可以理解,谁愿意自己或亲人近视?特别是为人父母的,更不愿意孩子过早戴上眼镜。当孩子近视之后,父母心中的伤痛与失落是最深的。”陈明说,但这些“蒙昧”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在他的顾客中,就有一名六年级的孩子来验光,度数高达近视1200度,但是家长还是坚持不让孩子配眼镜。

“部分已经近视的孩子还要等父母打工回家后再来验光配镜,度数就变高了。”陈明说。

一些日常行为也让陈明痛心,比如,年轻父母常常抱着婴幼儿看手机;在婴幼儿睡觉时,整夜开灯,这些都成倍加大了孩子近视的概率。

此外,陈明透露,眼视光行业的乱象也让孩子近视越演越烈——行业内的培训,很多时候都是商家组织的,其实是在传授一些营销话术,从业者自身技能提升的诉求反而得不到满足,这导致部分验光师技术不达标,配出不合适的眼镜。

一些不良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上不断涌现大量的“视力保护产品”,不少产品夸大或虚构使用效果,误导了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甚至有些产品和服务是对视力健康有害的,既影响到孩子的眼健康,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陈明说。

农村青少年近视的问题,要去哪里找答案呢?采访中,教师普遍建议,要加大“双减”力度,彻底转换办学者、一线教师的思路,让“双减”在农村落地生根;还要渗透劳动教育,锻炼孩子们自理能力,防止近视;家长得空要多带孩子做一些户外亲子活动,去附近田地走走,谈谈心、吹吹风,让眼球交替运转,同时化解孩子心里的“症结”。

陈明补充,近视防控抓早抓小是关键,视力健康知识和宣传普及至关重要,如果能让全社会,包括不近视人群掌握科学防控知识,整个社会有强烈的视力保护意识,近视发病率在长期的努力下才有望降低。

“平时老师、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坐姿、离电子屏幕超过60厘米”,陈明给出具体做法。他说,一旦孩子出现近视苗头,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咨询,根据孩子情况选择适合的视力矫正方案,避免盲目用药用械。国家相关机构要加强对一些虚假药品与器械和虚假机构的打击。同时,从业者要自律,注重眼镜的品质和个人信誉,诚信经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