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如风将追赶理想


(资料图片)

如若迷惘湾风抚慰我

流入漩涡再变得坚壮

伴我到底听我倾诉

音乐响起,是香港歌手林晓峰的新歌《湾风》,美妙又励志的旋律,让我眼前闪过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那是我采访过的大湾区青年。

比如,澳门青年龙天翔——广州首批“大湾区职场导师”36人名单发布,他位列其中,他兴奋地发了朋友圈,立志要“把粤菜师傅工程发扬光大,增添更多港澳元素”。

比如,香港青年梁安莉——因为一场旅行,原本学会计的她却用了5年时间,在贵州赫章种下了一片花海。她说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再比如,香港青年罗伟特——毕业后,当身边大部分同学走进银行、保险、航空等行业,他却毅然到广东江门种菜养鱼。跳出舒适圈的他,其实过了3年零收益的“苦”日子。

还有澳门青年刘延鑫——4年前,广州试点招聘港澳籍公职人员,刚毕业的他,成为南沙产业园管理局的招商引资专员。看着一栋栋厂房的落成,一台台机器的开动,他感到无比自豪。

……

这些港澳青年,虽然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和职业,为何纷纷把目光聚焦大湾区,甚至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扎根大湾区?

歌声一遍遍萦绕耳边,我在想:是湾区在汇聚全球人才,是这个高地的吸引力吧。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时就提出:要建设人才高地,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湾区的示范意义,实现了引才、留才、育才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与协同创新机制。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协同港澳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环境。随着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更是打破常规,进一步激发人才留在大湾区的“冲动”,让他们形成自己作为“湾区人”的共识。

他们年纪轻轻,就“领略人间之态”,经过深思熟虑发现,在大湾区的土地上,“倾注年华”将“憾与欢射影在这汐潮”,人生会迸射出光华。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勇于挑战完全陌生的行业,只身勇闯大湾区内地城市,他们身上的这股“拼劲儿”,是大湾区的创新土壤给足的底气。

兔年开春“第一会”,广东从“制造业当家”到“百县千镇万村工程”,锚定高质量发展。正如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所说:“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广东要向上突围,只有依靠“质”的提升,必不可少的是“人才”。搭平台,留人才是真正实现湾区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于是,我们在大湾区找到了粤港澳青年真正“卷”的原因。

大湾区人才发展的沃土不断厚植。2月20日起,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的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落地,6类人才可获得最长5年内不限次往返港澳“说走就走”。3月1日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施行。以后,澳门青年在合作区就可以同步享受两地扶持政策,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空间。《南沙方案》提出要“实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支持南沙实行更大力度的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

粤港澳三地密集出台多项新政,不约而同聚焦在“人”的身上,说明了粤港澳三地对于人才的渴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力融通,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湾区共识”。数据显示,到2022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3万亿元。

走在大湾区繁华的大街上,或者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来自追赶理想的湾区青年。他们流利地切换着普通话和粤语,务实创新能干;他们懂生活,听风看落霞。“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这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真实写照。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